close

從出生到三歲左右是大腦神經迴路開始建立運作模式很重要的黃金期。
生命早年若是遇到情緒上嚴重的創傷,這個創傷會影響腦部的發展,將來要修復就比較困難。

2010-07 親子天下特刊   作者:周育如(兒童心智與發展專家)

嬰幼兒出生後,腦部神經元快速的發展,但神經元之間的連結還沒有很清楚的建立起來,嬰幼兒在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過程中,會慢慢形成親子間的依附模式,這些依附互動的經驗就會成為他腦部結構的基礎模式,這個模式將會影響孩子如何面對環境與他人,因此情緒發展對嬰幼兒初期腦部發展來說相當重要。

談幼兒的情緒發展,我們會從三個面向談:第一是情緒的表達,第二是情緒的了解,第三是情緒的調節

嬰兒一出生就有情緒,舒服的時候會露出高興的笑容和舒服的聲音;不舒服的時候會叫、會哭。也就是說,嬰兒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一些模糊但還不是很分化的情緒。嬰兒透過表情、聲音、動作,把自己內在生理狀態和感受溝通給外界知道,我們稱它為「情緒的表達」。

這種情緒表達使嬰兒的照顧者可以了解嬰兒的狀態,對還不會說話的嬰兒而言非常重要,事關他的生存。

情緒,嬰兒求生的救命工具

嬰兒的哭分很多種,無聊要人跟他玩的哭、肚子餓的哭、大便的哭、不舒服、身體疼痛的哭……,每一種哭的聲音和方式都不同,表達的是不同的訊息。不只是哭,笑對嬰兒的生存也很重要,嬰兒出生不久,父母就可以在嬰兒睡夢中觀察到反射性的笑容,兩個月左右,嬰兒開始出現社會性的微笑,嬰兒的笑容對照顧嬰兒者有一種特別魔力,引發照顧者對嬰兒產生一個強烈的吸引。

哭和笑,都是情緒表達,都是柔弱無助嬰兒與生俱來非常重要的配備,靠著情緒表達會大大增加嬰兒生存的機率。

嬰兒七~九個月大之間,開始會去認定特定的依附對象,通常是他的母親或主要照顧者。這時他的語言能力還非常弱,頂多能發出「爸爸」、「媽媽」簡單的音。但是他對周遭環境的探索已開始,那他怎麼知道周遭環境代表的意義呢?

正常發展的嬰兒看到新的事情,第一個動作是轉頭看媽媽的表情,若媽媽帶著鼓勵的笑容,嬰兒會去嘗試,反之若是媽媽透露出阻止的神情,嬰兒則會卻步。這種「社會參照」的能力使嬰兒可以藉由媽媽的情緒訊號了解周遭環境的意義

到了第二年,寶寶跟人的互動多,情緒分化更複雜,發展出第二層的情緒,不再是純粹生理上高興、憤怒或不舒服,開始有嫉妒、害羞、不好意思、退縮、想要又不敢要那種比較複雜的情緒。

四歲,情緒理解大躍進

根據我自己的研究,大概在四歲左右,小孩的情緒理解上會有很重要的翻轉。他開始意識到情緒不只是一個行為或表情,而是內在的主觀狀態,這種心智性的情緒理解是孩童情緒認知上非常大的翻轉。

這個階段問他:「收到禮物會不會高興?」他會回答:「不一定,要看禮物喜歡還是不喜歡。」這時不是事件決定情緒,而是透過對事件的主觀判斷來決定情緒,心智性的情緒理解就展開,等於是情緒上的重大進展。

為什麼到了四歲,會有這樣子的改變?第一,年齡當然是主要的因素;第二,可能是因為認知的成熟;第三,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社會互動經驗的累積。

情緒窗口不可錯過

從出生到三歲左右是大腦神經迴路開始建立運作模式很重要的黃金期。

○~三歲這個階段,隨著跟人互動的經驗,互動迴路會建立起來,影響孩子將來如何去對外在環境做反應。生命早年若是遇到情緒上嚴重的創傷,這個創傷會影響腦部的發展,將來要修復就比較困難。

從一些腦部造影的研究中推論出,情緒發展在生命早期似乎有很重要的黃金時期。這個情緒窗口很早就關閉了,一旦在情緒窗口關閉之前,給一個很不好的創傷,這個東西就會影響他未來的生命;長大以後當他遇到情感關係時,創傷經驗會帶來負面的影響,而且很難被修正。

在童年階段,還不是很了解這個世界上感情是怎麼一回事時,但那時學到的互動經驗,在我們一旦面臨人生重大情感事件時,很可能會「再現」。

也就是說似乎在幼兒早期某些很重要的情感互動經驗,不管是我們有意識到或沒意識到,可能成為我們成年以後情感互動內建的模式。

童年情緒發展攸關一生幸福

對孩子來說,情感發展、情緒的發展,攸關一生的幸福,所以當我們希望孩子追求的是幸福的人生,而非只是成功時,也許更重要的是,去看重他早年情感關係的建立,是不是一個健康、合理的模式。

如果孩子小時候得不到情感的滿足,比方說母親得到產後憂鬱症、受虐兒,或是不敏感的照顧者,恐怕終其一生都要不斷在伴侶關係、親子關係中不斷的被傷害和傷害別人,而且恢復不易。

但是,如果小時候受創的時間不那麼長,不那麼嚴重,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還是有可能恢復。

有些孩子如果早年受虐被安置到安置家庭去,安置家庭的父母若能不斷的讓孩子體會,「不管怎麼樣,你還是被愛」,這樣孩子還是有機會復原。但是情感的復原真的很不容易,這也是為什麼情緒在早年非常被強調。

情緒發展的早年時期,給孩子建立一個安全的情感模式,這個孩子將來很可能很樂觀、很有挫折容忍力和復原力。就像是以生理來說,發育期父母如果注重營養和調理,小孩將來身體發育好的機會自然就比較高。(李宜蓁採訪,張則凡、陳雅慧整理)

arrow
arrow

    二月花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